Sunday, February 06, 2005

6 degrees of separation



用最简单的话描述就是:“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


六度分隔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

你与布什之间相隔几个人?换一个问法,你通过几个人可以认识布什?如果说是六个人,你可能会不相信。但是这确实是来自一项社会调查的结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Stanley Milgram 在1967年做过的一次连锁信试验(链接到哥伦比亚大学今天用email进行的同样实验),实验的结果就是今天在社会关系研究中常说的“六度分隔”。你也许不认识布什,但是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结识他。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会体会到自己在找工作时候这种弱链接的效果。

Jon Kleinberg 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并发表在自己的论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们经常在与新朋友碰面的时候说“世界真小”,因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认识的人。Jon的研究实证了这个观点。

六度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软件的社会化,即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六度理论的发现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弱链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你会看到,由SixDegrees引出的“弱链接”词语,将充斥本文余下部分。

很多加入一些流行的“社会网络服务”(SNS,SS的一个层面,或者说是一种)的人们都在问,在这些网络中,是否我“认识”的人越多越好?先不剥开这里“认识”层次,单是从联接数量来说,不可避免要碰到SS的第二个理论:150法则


150法则(Rule Of 150)
用最简单的话描述就是:“150是一个统计出来的人际关系网络数目极限”。


社交网络是一种建立在“六度分隔”理论基础上的网络应用,它强调的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这种信任关系。这在理论上似乎没什么问题,可实际上你会发现,你根本无法信任那个基于信任的圈子,因为你对你那个圈子中的“朋友”几乎完全没有了解。就像Topku说的,“我不认识你,我们是朋友”。

信任源于了解。如果你对一个人完全没有了解,不管他是“朋友”,还是“朋友的朋友”,你都没有办法拿他当一个真正的朋友。当我看到很多人四处散发Orkut或Wallop邀请,我就知道,这些所谓的社交网络正在变成闹哄哄的集市,而不再是一个熟人的沙龙。

通过一个朋友A,去结识一个新的朋友B,朋友A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而且,朋友关系的建立,也需要时间和过程,在过程中了解。但在社交网络中,这个过程被简化成我看看你的圈子或通讯录,就可以结识一大堆没关系的朋友。当朋友变得如此容易得到,朋友本身就贬值了。

这就是为什么,通过Donews或CSDN这样的网络社区,我们更容易结识朋友的原因。在这些专注特定领域的社区中,共同的参与让我们更容易去了解一个人,进而结识有共同兴趣的人。我们很容易对一个我们积极参与的社区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这种感觉在大多数原生态的社交网络中,却很难找到。

这就是为什么,blog圈子是一个比社交网络更好的社交网络的原因。blog让你可以近距离、持续地观察一个人,并且,blog之间的天然的互相链接,也让这种关联更容易发展成朋友关系。而这恰恰是被大多数社交网络所忽略的。

为交友而交友是没有价值的,除非你原本就是个社交家,以跟各种各样的陌生人打交道为乐;或者,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找女朋友或一夜情对象。所以,很多社交网络慢慢演变成交友社区,就不难理解。

我所理解的社交网络,一定不是为了交友而存在的网络,或者说,交友只是它的一项附加功能。它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为一些有共同兴趣、共同爱好、共同价值观的人提供一个交流、了解的平台。没有任何一个圈子是绝对可以信任的,我信任你,未必代表我信任你的朋友。是否信任,取决于我是否了解你的朋友。但是,一个可以相互了解的圈子,一定比一个相互不了解的圈子,拥有更多的信任。

所谓社会资本,不是你的朋友圈子有多大,而是你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有多少。




No comments: